在干旱的大西北,可以说,有水就有一切,而没有水,一切则无从谈起。关中平原嵯峨山口的郑国渠,是因为一场历史的阴差阳错而筑就的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感慨地说,渠就,八千里秦川成沃野,秦得以富强,遂灭六国。你看,一个小小的渠道,竟这样改变了中国的历史。如果没有郑国渠,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。
大西北的缺水有它天然的原因。这里位于中亚细亚腹心地带,距最近的入海口连云港,尚有两千多公里,太平洋在遥远的东方,印度洋则被喜马拉雅山隔断,北冰洋仅仅能恩泽新疆的北疆地区。在中国的南方,年降雨量通常在一千毫米到两千毫米,而在大西北,陕西的年降雨量是三百到四百,甘肃、宁夏的降雨量是二百,青海的降雨量是一百多一点。
最极端的例子当然是新疆的罗布泊,那里的年降雨量只有十五到十九毫米,也就是说,几乎等于零。而更要命的是,它的年蒸发量竟然高达两千毫米。在那块干旱的土地上,空中像有一个巨大的抽风机似的,将地面上的水榨干,将地下水越抽越低。
缺水的另一个原因是植被的破坏。绿洲可以产生小气候,植被可以固住水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。这里再以陕北为例。陕北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,曾经是灌木充填每一条山沟,满山葱茏,飞禽走兽的乐园。所以毛泽东进驻延安以后,才有南泥湾大开荒,才有边区大移民,所以那时候只有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,养活了几十万人口的军队和国家工作人员,且做到丰衣足食,自给有余。
那么,陕北的森林是如何形成的呢?它得源于同治年间的那一场回民起义。回民从宁塞川一路杀将过去,路经之处,当地居民几乎被全部杀绝,例如延川县城无一人幸免,例如临真县成为一片废址。战争过后,人烟杳杳(例如南泥湾南20里的临真县城从此废弃),于是乎森林(主要是次生林)茂密地生长起来了。
从这一点来讲,现在中央的退耕还林、退耕还草,建设秀美山川的宏图是科学的,是可歌可赞的。历史上,战争的这个非常手段造成了陕北的山川秀美,而今是和平年代,我们只有采取这种封山造林的法子。
缺水的第三个原因是生态的严重失衡。这里仍以死亡之海罗布泊为例。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为罗布泊提供水源的塔里木河和开都河的断流。塔里木河的断流,是由于生产建设兵团在河的上游接连修建三座水库(大西海子一库、二库、三库)而造成的,开都河的断流,乃是库尔勒市在河的上游修筑博斯腾新湖而造成的。令人欣慰的是,前两天看电视,电视上报道说,新疆人在大西海子水库开闸放水,虽然这水仅能流程一百多公里,便被茫茫戈壁吞噬,但这消息总给人一点欣慰。
中国的北方今年又是大旱,媒体说这场大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旱情。这话叫人听了心里难受。我不知道这块苦难的大地,现在是如何情形。记得1996年那场大旱中,甘肃的定西地区,河流全部枯竭,水井全部枯竭,拉水车日夜从兰州的黄河里拉水,解决定西地区的人畜饮水。
那次旱灾据说比民国十八年(1929)的那次旱灾还严重,但是由于有了政府的呵护,没有死人。而民国十八年那场旱灾,则造成了大年馑,斯诺先生在《西行漫记》中记载说,甘肃境内,人民亡之六七。
写这篇短文时,久旱的天空有了响动,西安地区降下一场雨水。我接一滴雨在手中,以此,祈祷这块干旱地面能早日走出困境。我的愿望很小:沧海万斛,余仅取一粟足矣!